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我對保齡球Current Frame Scoring的看法

  首先解釋一下甚麼是Current Frame Scoring(新制;下同):
  1. 全中必定是30分,而非像現時主流計分(舊制;下同)下的10加後2球的分數。
  2. 補中必定是10加那個Frame的第一球的分數,而非像舊制下的10加下1個Frame的第一球的分數。
  其他規則與舊制相同。

  由於以上新舊制之間計分上的差別,新舊制之間在分數上的主要分別在於:
  1. 舊制需要12個全中才能打出300分(Perfect Game),而新制則只需10個便可以,因此新制較舊制更易打出300分(雖然依然是很難,但含金量依然比舊制的低)。
  2. 舊制能打出290-299分,而新制則不能,因為在新制下10個全中必定是300分,而9個全中最多只是289分;在任何單一的Frame下,舊制的分數能在0-30之間,而新制的分數則是0-19之間或是30,因為後者全中必然為30分,而補中最高只是19分。
  3. 舊制下的全中必須是連續2個以上才有意義,而新制則只在乎全中的數量(舊制除了在乎數量也在乎連續性)。以9/|X|X|9/和X|9/|X|9/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在這4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89和80,而在新制下前後者在這4個Frame下的分數都必然是98。
  4. 舊制下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一般比新制下要高。以X|X|9/和X|X|X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在這3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69和90,意味着前者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為21分;在新制下前後者在這3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79和90,意味着前者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為11分。在這例子中,舊制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比新制要高出10分,即是說舊制對失誤的懲罰一般比新制要高,這意味着新制比賽比舊制比賽一般更難很快看出鹿死誰手(各方水平相當便更是如此)。以在第8個Frame雙方相差約20分這在新舊制都頗為常見的情況為例,在舊制下要追平或反超前便要領先的一方接下來都沒有火雞及落後的一方至少打出火雞(對方有Double則必須連續4個全中才行)才能成事(因為期望對方會犯下Open Frame這種職業選手眼中的低級嚴重錯誤是不切實際的),而在新制下則只需領先的一方打出2個補中及落後的一方打出2個全中便可以。
  (那些說新制比舊制更懲罰補中的大概是全中數量多但連續性低的選手,因為在舊制下完全不連續的全中和補中是同級的,但對大部分職業選手來說,即使是在極嚴苛的球道條件下都往往能打出火雞或以上,因此新制比舊制更懲罰補中這情況實際上應該是較為少見的)
  至於新舊制在補中計分上的差別對成績上的分別一般都很輕微(大多是10分內的差異),因為在高水平保齡球下任何一個Frame的第一球都很少會打出少於7個瓶(正常來說最大機會是9個,其次是8個,7個的機會其實也偏低)。綜上所述,在同樣的表現下,新制的分數一般高於舊制(雖然也有相反的情況,但一般較為極端及罕有,如8/|9/|9/|9/|9/|9/|9/|9/|9/|9/9這種舊制和新制分別為190和189的情況)。以我的最高成績(但在真正的高手下一點也不高)X|X|9/|X|X|X|X|X|X|[8]/7為例(這是我至今唯一一次在舊制下過大山,而這也只是因為狀態奇佳,因此無法反映我那較低下的水平),在舊制下是254分,而在新制下則是277分,比舊制高出23分。一般來說,全中的數量愈多但連續性愈差,新舊制之間分數的差異便愈大,因為缺乏全中連續性就是這種差異的根源,而全中的數量會放大這差異。

  以上新舊制之間在分數上的主要分別導致以下它們之間在水平上的重要不同之處:
  1. 在嚴苛的球道下,舊制強調的是維持連續正確解讀球道條件的能力,而新制則強調正確解讀球道條件的次數。因為在很少有只打直球也能維持職業級層次的保齡球手這大前提下,決定他們能否打出全中的最大變數在於他們能否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因此在嚴苛的球道下,舊制一般較重視選手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而新制則一般較重視選手在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雖然在新舊制下兩者都很重要,但其主次之分依然是相反的)。
  2. 在理想的球道下,舊制下的分數比新制下的分數更能反映選手之間平日水平的穩定及一致性的差異,因為經驗豐富的保齡球手都知道,長遠而言打出1個Double的難度一般都高於打出2個甚至3個完全分開的全中,箇中差異在於前者對維持「穩定和一致的發揮」的要求一般比後者要高。而且理想的球道的條件變化一般不大,加上解讀它們的要求一般不高(例如House Shot的Funnel Effect就是如此),因此一般來說保齡球手在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相比於他們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下便沒那麼重要了(即使依然很重要)。
  3.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對於那些只打直球也能維持老手級層次的保齡球手來說,要打出5個沒有火雞的全中很可能反而比打出1個火雞更為容易,因為在缺乏迴轉速度及足夠的切入角度下,直球的Pocket一般比其他打法的要小,所以在直球下即使只是1個細節上的失誤(如切入點上1個板位的偏差)已能輕易使全中變補中,因此直球要連續全中的容錯程度要比其他打法的要低(雖然後者比前者更易犯下細節上的失誤)。另一方面,在其他打法下雖然較難迅速找出既適合球手球速及轉速、又適合球道條件的進攻路線,因而減少全中數量,可是只要往後連續大致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及作出相應的微調,即使犯下少量細節上的失誤也有相當機會連續全中,不管這種全中是否由幾乎必然變成有相當的運氣成份。當然,其他打法也有全中數量多但連續性差的情況,但就我所見,一般而言這情況在直球上是明顯得多的。
  4. 由於球道條件對直球幾乎完全沒影響(特別是相對於選手很可能犯下的細節上的失誤之下),加上直球幾乎沒有迴轉速度這變數(即使有也應該是微不足道,否則便不是直球),因此直球不但因為變數較少而較易維持穩定和一致的發揮,更不需像其他打法那樣講究臨場應變能力(直球幾乎完全不講究這點)。由於新制只在乎全中的數量而非像舊制般也在乎連續性,因此在水平相當的保齡球手中,打直球的平均分和用其他打法的平均分之間的差距很可能會明顯收窄(兩者都會增加,但前者的增幅明顯比後者高,因為前者比後者有更明顯的缺乏全中連續性的緣故)。在嚴苛的球道下,假如後者一直難以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前者的平均分甚至有可能略高於後者的平均分。
  也就是說,假如新制在採用嚴苛的球道的比賽中變得愈來愈普及,選手打直球的誘因便愈來愈大,因此打直球的選手很可能也會愈來愈多。假如新制最終變成這種比賽的主流,打直球的選手變成大多數也不足為奇,當然這不意味着不打直球便很難勝出。以我這個從未達致職業級層次的保齡球手最近在House用直球打出的近期的最高分數9/|X|X|9/|X|9/|X|X|X|X6/及就我所見最近在那個House中在Sport Shot下(因為那次是在打本地賽)用其他打法的職業選手(雖然他的最高分數應該遠不只於此,但是因為我沒看到所以我不知道)的最高分數9/|X|X|X|X|X|X|9/|9/|9/9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的分數分別為235及246(前者低於後者是因為前者全中的連續性比後者低),而在新制下前後者的分數分別為267及256(前者高於後者是因為前者全中的數量比後者高)。由此可見新舊制之間的轉變不但可能使原本水平較低的保齡球手的分數變得高於水平較高的保齡球手,更可能使直球的分數變得高於其他打法(同上),甚至因而顛倒勝負,因此即使只是偶而出現也不能輕視。這場國際大賽是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使賽果由230-245變成213-209而顛倒勝負的實例。

  那麼新制會對保齡球圈子有甚麼可能影響?以下假設4種情況:
  1. 新制永遠無法在國際大賽中變得一直普及下去—即使這種為求增加保齡球的受歡迎程度從而在奧運上立足而作出的新嘗試失敗了,保齡球圈子至少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教訓,如此一來便更能找出更好的其他方法以達致相同的目的。新制針對的主要是(對於不熟悉保齡球的人來說)「難以計算分數」及「難以理解為何全中的連續性比全中的數量更重要」這2個使保齡球難以變得更受歡迎的障礙。雖然現時主要靠高水平的旁述紓緩這問題,但只是這樣可能並不足夠,因為有為數不少的人是不聽旁述的,因此保齡球圈子或許要想出其他方法配合。不論如何,在作出其他新嘗試前,保齡球圈子仍然能運作如儀,因為舊制雖然有商榷空間,但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2. 新制在各種國際大賽中幾乎完全取代舊制—這除了意味着採用理想的球道(但也不會如House Shot那樣理想)的國際大賽差不多肯定要成為歷史外(否則便難以清晰地突顯選手間細微卻不容忽視的水平差異,甚至不排除造成輕易打出300分的極端情況),也意味着連續全中背後反映的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將變得愈來愈不被重視,因為相比之下全中數量背後反映的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長此下去,這將改變保齡球的本質,因為作為技巧型運動的保齡球的技巧都是透過減少變數的數量及影響力來維持穩定一致的發揮。假如臨場應變能力變成決定勝負的最主要因素的話,職業選手的訓練系統也得隨之改變,因為為了讓新制國際大賽的水平不在採用嚴苛的球道的舊制國際大賽之下(否則職業保齡球反而很可能會愈來愈不被重視,因而違背新制的原意),前者很可能會交替使用很多種前所未有地嚴苛的球道,因此職業選手便變得必須不斷在不同的嚴苛的球道下交替訓練以維持其臨場應變能力。最大的問題是,這一切都是假設直球不會成為新制下的主流,否則由於直球比其他打法簡易可控,後者將愈來愈不被保齡球圈子重視,而這將導致職業保齡球的水準明顯下降(否則在舊制下直球也應該是職業保齡球的主流才對),最終使它變得愈來愈不被重視,因而違背新制的原意。
  3. 新制和舊制一直被不同國際大賽採用,而大部分人都將它們相提並論—可以預見的是,由於他們有意或無意地無視新舊制之間在分數方面的明顯分別,幾乎只打新制國際大賽的人很可能會因為自己在它們的平均分比幾乎只打舊制的明顯要高(不管是否用新制計算舊制選手分數)而誤以為自己的實力也是高人一等,而後者也很可能因為前者這種錯誤的印象而看不起前者甚或新制(假如前後者的主流分別是直球和其他打法的話,則這兩種打法的優劣之爭也恐怕會愈演愈烈)。長此下去,舊制和新制很大機會會讓職業保齡球分裂為2個愈來愈水火不容的圈子(這現象也曾在CS1.6和CSS這一分為二的職業電競圈子中出現,而當初CSS也是透過改善遊戲引擎來嘗試擴大CS圈子),可是由於大部分人依然將它們相提並論,因此「這2個圈子都愈來愈堅持自己打的才是真正的國際大賽」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這種爭論的核心在於全中的數量還是連續性更重要(即使雙方都同意兩者都很重要,但他們對此依然有相反的主次之分)。至於這局面有否違背新制的原意便很難說了,不過即使沒有違反,是否值得以如此龐大及難以逆轉的副作用作為代價卻是必需及早解決的關鍵問題。
  4. 新制和舊制一直被不同國際大賽採用,而大部分人都將它們視為截然不同的比賽—在理想情況下,新舊制下的2個圈子之間能維持和而不同的局面,因為雙方和外界都明白由於新制強調臨場應變能力高於維持穩定一致的發揮,而舊制則有着相反的主次之分,而且在相同表現上新制的分數一般明顯高於舊制,因此把兩者混為一談只會擾亂視線。假如直球成為新制的主流的話,這將大幅降低新制職業保齡球的門檻,因為直球以外的打法一直都使不少人卻步,而在新制下他們卻不排除最終得以維持只打直球也能輕易過山(200分以上)這水平(雖然這依然絕非易事)。如此一來,直球便不再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國際大賽)的打法,而是一種與其他打法不同卻又在不同制度下(因其他打法依然會是舊制主流)獨當一面的打法。簡而言之,由於新制只重視全中數量而非連續性,只要其比賽都採用嚴苛的球道,它們便對直球更有利;由於舊制重視全中連續性多於數量,不管其比賽採用理想或嚴苛的球道,它們都對其他打法更有利,這樣新舊制下的比賽自然截然不同

  當然,本文只是本人對新制的看法,實際上會變成怎樣是很難說的。畢竟新制雖然已在部分國際大賽上採用一段時間,可是它依然算是新事物。一般來說,整體表現是全中數量高但連續性低的選手有更大誘因打新制比賽,而有着相反表現的則有更大誘因打舊制比賽,但是後者也有故意打新制比賽的理由,畢竟新制有可能取代舊制。假如在數年後新制還能被至少一項國際大賽採用的話,那時新制便應已廣為人知,而新制比賽也應該已有不少選手參與過,到了那個地步再判斷新制的影響也為時未晚。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我對一般保齡球玩家水平的觀察

  以下只是我5年來在House的親身體驗和網上看國際大賽的觀察,因此很可能極為片面。
  在開始前,先說說一些重大明顯失誤及細節上的失誤的例子,以讓以下內容更為清晰:
  重大明顯失誤—越過犯規線、身體失平衡(除非是一致性極高的那種,但那是近乎不可能的)、設下錯誤的目標保齡球軌跡(如在嘗試全中時以正中間為目標切入點,結果反而導致難以補中的Split,畢竟這樣打是很難全中的)、出球高度過高(這會破壞保齡球及球道,而其巨大聲音也會破壞其他人的專注力)、保齡球撞上自己的腿等(與身體失平衡同理)
  細節上的失誤—(直球)切入點板位瞄準失誤(即使只是向左或右偏差1板已能使全中變補中,而這可以是致命的)、(其他打法)球道條件解讀失誤導至切入點板位或角度失誤等
  P.S.:本文以傳統計分(而非Current Frame Scoring)方法為準,即全中為10+後2球分數及補中為10+後1球分數,而非全中為30分及補中為10+該格的第1球的分數。

外行人

  由於他們幾乎完全不會打保齡球,因此他們經常會犯下重大明顯失誤而不自知。對他們來說,落坑可說是家常便飯,最差情況下甚至會打出0分(全都落坑)。相反,他們即使只是打中1號瓶也十分困難(不落坑已算不錯),更別說是補中或全中(雖然並非不可能)。
  即使在運氣不錯下,他們也很難打出50分以上,而他們的平均分大概介乎10至40分之間。正因如此,在這個層次下在乎自己的分數對於自身實力的提升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要提升層次的話,他們可考慮學習保齡球的基本,如選擇適合自己的球、拿球與出球技巧、助跑姿勢、瞄準等。經過數星期的訓練後,他們或許能輕易突破50分並脫離這個層次。
  就我所見,在House中停留在這層次的人幾乎都是部分上體育課的中學生、殘疾人士、需要家長陪同的小孩、長者或是不在乎水平的人。當然也有狀態奇差的人這種少數例外。

初學者

  雖然他們擁有保齡球的基本知識,而他們也能發現自己犯下甚麼重大明顯失誤,可是實際上他們卻幾乎總是犯下至少1個這樣的失誤。至於細節上的失誤,他們沒能力也沒閒暇去察覺,因此雖然他們只是會偶爾落坑,但卻幾乎總是打出Open Frame(即使能打中1號瓶)。
  雖然他們偶爾能打出100分以上,也很少會打岀50分以下,但他們的平均分依然只是大概介乎60至90分之間。對他們來說,若要更上一層樓,則打好基礎比在意分數本身遠為重要。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及我對在House由他人舉辦的保齡球課程的學員的觀察,這層次的人遇上的最大難處是很容易會顧此失彼,因此他們時而犯上某種重大明顯失誤、時而犯上另一種,即使他們知道這點也很難作出補救。所以他們的整體動作雖然不至於像外行一般的,但依然沒甚麼一致性,如此一來他們的保齡球軌跡及速度,乃至分數也自然是非常不穩定的。
  就我所見,即使撇除保齡球課程的學員,在House中停留在這層次的人依然為數不少。在會把會打和不會打的人分開的House中,他們一般會被劃分為不會打的一群。

一般人

  由於他們已有相當的經驗,雖然他們還是偶爾會犯下少量的重大明顯失誤,可是他們基本已很少有顧此失彼的問題,因而他們的整體動作、保齡球軌跡及速度都開始有些許一致性。對他們來說,雖然還是會偶爾打出Open Frame,但落坑卻已是幾乎不會有的了。
  他們偶爾能打出150分以上,也很少會打岀100分以下,而他們的平均分則是大概介乎110至140分之間。對他們來說,若要更上一層樓,則他們便開始需要注意細節上的失誤。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這層次的人遇上的最大難處是維持高度的專注力以發現自身細節上的失誤,畢竟這種專注力一般都是長期訓練的成果。對他們來說,這些失誤一點也不明顯,不專注觀察自身動作及保齡球軌跡便很難發現,因此這種專注力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就我所見,在House中停留在這層次的人也不在少數。即使他們看起來依然不像是個高手,但在會把會打和不會打的人分開的House中,他們一般依然會被劃分為會打的一群。

老手

  由於他們的經驗已相當豐富,他們幾乎不會犯下任何重大明顯失誤,因而在撇除Spilt下,他們也很少會打出Open Frame。另一方面,雖然他們已能輕易發現自身細節上的失誤,卻依然幾乎總是犯下至少1種這種失誤,因此雖然他們的整體動作、保齡球軌跡及速度已經大致上一致,但要打下Double對他們來說依然不是很容易的事,即使他們偶爾能打出這水平。
  他們偶爾能打出200分以上(過山),也很少會打岀150分以下,而他們的平均分則是大概介乎160至190分之間。對他們來說,若要更上一層樓,則他們除了要在減少細節上的失誤方面不斷下苦功,以及在裝備上(鞋、球、手套等)有所投入(即使大部分在這層次的人已有全副裝備),他們更很可能需要立下決心成為職業級,否則很難維持足夠的訓練強度。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這層次的人遇上的最大心理關口是他們是否願意為了更上一層樓而在回報不明確的情況下長期給予巨大付出,因為達致職業級是需要付出龐大的代價的。對於只把保齡球視為興趣和愛好的人來說,能維持老手級已能維持他們對保齡球的熱情。
  就我所見,在House中停留在這層次的人雖然不算難找,可是也不算普遍,其中只打直球及沒有任何專業裝備的更是少之又少。撇除職業級以上的不計,他們在House中一般會被視為民間高手,因為對於那些難以看出細節上的失誤的人來說,要看出老手級和職業級以上的人在分數以外的差別是很困難的,所以在這層次的人被誤以為是職業級也是很正常的。

職業級

  雖然我從未達致這個層次,可是就我從網上看的國際大賽所見,他們即使偶爾會犯下細節上的失誤,可是對他們來說打下Double甚至火雞都已是輕而易舉。即使他們在少數情況下因犯下細節上的失誤而打出Spilt,可是在撇除Impossible Split那種難度的Spilt下,他們幾乎都總是能補中。這種水平的人雖然不至於傲視群雄,但依然有能力問鼎國際大賽冠軍。
  在理想的球道下(在嚴苛的球道下很可能是另一回事,畢竟很少有只打直球的人能維持在這層次),他們偶爾能打出250分以上(過大山),也很少會打岀200分以下,而他們的平均分則是大概介乎210至240分之間。雖然我不是很確定,可是依我之見,若他們要更上一層樓,恐怕其中只有極具天分的極少數才有機會做到,因為能停留在這層次已是十分厲害。
  雖然大部分矢志投身保齡球的人都會希望能更上一層樓,可是即使只是停留在這層次已能一直在職業圈子中生存下去,因為就我所見,很多經常參與國際大賽的選手也是停留在這層次。他們或許不是經常能奪得冠軍的人,但至少他們不會經常被對手在分數上大幅拋離。
  就我所見,撇除南華會這些明顯是為認真打保齡球的人而設的保齡球場不計,如果不是舉辦比賽的話,是很難在一般的House中看到這種層次的人的,因為他們對球道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維持高度的專注力。對他們來說,「龍蛇混雜」的House(充斥着各種不守各樣規矩的人)是很難符合他們這些要求的(另一點是House Shot和Sport Shot之間的關鍵巨大差距,因為只能在前者打出水平是不夠的)。相對之下,南華會這類保齡球場便較為合適。

傳奇級

  雖然能達致這層次的人有紀錄以來是確實存在的,可是能長期維持這種層次的人卻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他們即使是細節上的失誤也幾乎不會有,他們至少都能輕易打出Golden Turkey,對他們來說連Wild Turkey都打不出來已是致命失誤。因此他們即使在各種國際大賽中也是傲視群雄的,畢竟如此恐怖的一致性即使對於一般職業級來說也是近乎不可能的。
  在理想的球道下(如果在嚴苛的球道下也能做到這水平的話便更為可怕了),他們偶爾能打出300分(Perfect Game),甚至有機會打出至少連續2局300分,也很少會打岀250分以下,而他們的平均分則是大概介乎260至290分之間。相對之下,即使是一般的職業級在理想的球道下要過大山也不容易(雖然他們能偶爾做到),這就是我稱這層次為傳奇級的原因。
  不消說的,別說是維持在這層次,即使只是在短暫時間內曾經達致這個層次已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別說是Sport Shot,即使只是House Shot也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至於只打直球也能做到的則更是從沒聽說過(有的話便不用理會Sport Shot和House Shot的差異)。
  雖然我從來沒有看過,可是假如有這種層次的人在一般的House出沒的話,他們幾乎肯定是長期霸佔英雄榜(打出300分)的不二人選。對於那些希望一睹傳奇級實力的人來說,能遇上這種人可說是非常幸運,當然他們能否看穿箇中近乎非人類的一致性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