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釋一下甚麼是Current Frame Scoring(新制;下同):
1. 全中必定是30分,而非像現時主流計分(舊制;下同)下的10加後2球的分數。
2. 補中必定是10加那個Frame的第一球的分數,而非像舊制下的10加下1個Frame的第一球的分數。
其他規則與舊制相同。
由於以上新舊制之間計分上的差別,新舊制之間在分數上的主要分別在於:
1. 舊制需要12個全中才能打出300分(Perfect Game),而新制則只需10個便可以,因此新制較舊制更易打出300分(雖然依然是很難,但含金量依然比舊制的低)。
2. 舊制能打出290-299分,而新制則不能,因為在新制下10個全中必定是300分,而9個全中最多只是289分;在任何單一的Frame下,舊制的分數能在0-30之間,而新制的分數則是0-19之間或是30,因為後者全中必然為30分,而補中最高只是19分。
3. 舊制下的全中必須是連續2個以上才有意義,而新制則只在乎全中的數量(舊制除了在乎數量也在乎連續性)。以9/|X|X|9/和X|9/|X|9/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在這4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89和80,而在新制下前後者在這4個Frame下的分數都必然是98。
4. 舊制下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一般比新制下要高。以X|X|9/和X|X|X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在這3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69和90,意味着前者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為21分;在新制下前後者在這3個Frame下的最高可能分數分別是79和90,意味着前者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為11分。在這例子中,舊制對不能全中所導致的最高可能分數損失比新制要高出10分,即是說舊制對失誤的懲罰一般比新制要高,這意味着新制比賽比舊制比賽一般更難很快看出鹿死誰手(各方水平相當便更是如此)。以在第8個Frame雙方相差約20分這在新舊制都頗為常見的情況為例,在舊制下要追平或反超前便要領先的一方接下來都沒有火雞及落後的一方至少打出火雞(對方有Double則必須連續4個全中才行)才能成事(因為期望對方會犯下Open Frame這種職業選手眼中的低級嚴重錯誤是不切實際的),而在新制下則只需領先的一方打出2個補中及落後的一方打出2個全中便可以。
(那些說新制比舊制更懲罰補中的大概是全中數量多但連續性低的選手,因為在舊制下完全不連續的全中和補中是同級的,但對大部分職業選手來說,即使是在極嚴苛的球道條件下都往往能打出火雞或以上,因此新制比舊制更懲罰補中這情況實際上應該是較為少見的)
至於新舊制在補中計分上的差別對成績上的分別一般都很輕微(大多是10分內的差異),因為在高水平保齡球下任何一個Frame的第一球都很少會打出少於7個瓶(正常來說最大機會是9個,其次是8個,7個的機會其實也偏低)。綜上所述,在同樣的表現下,新制的分數一般高於舊制(雖然也有相反的情況,但一般較為極端及罕有,如8/|9/|9/|9/|9/|9/|9/|9/|9/|9/9這種舊制和新制分別為190和189的情況)。以我的最高成績(但在真正的高手下一點也不高)X|X|9/|X|X|X|X|X|X|[8]/7為例(這是我至今唯一一次在舊制下過大山,而這也只是因為狀態奇佳,因此無法反映我那較低下的水平),在舊制下是254分,而在新制下則是277分,比舊制高出23分。一般來說,全中的數量愈多但連續性愈差,新舊制之間分數的差異便愈大,因為缺乏全中連續性就是這種差異的根源,而全中的數量會放大這差異。
以上新舊制之間在分數上的主要分別導致以下它們之間在水平上的重要不同之處:
1. 在嚴苛的球道下,舊制強調的是維持連續正確解讀球道條件的能力,而新制則強調正確解讀球道條件的次數。因為在很少有只打直球也能維持職業級層次的保齡球手這大前提下,決定他們能否打出全中的最大變數在於他們能否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因此在嚴苛的球道下,舊制一般較重視選手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而新制則一般較重視選手在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雖然在新舊制下兩者都很重要,但其主次之分依然是相反的)。
2. 在理想的球道下,舊制下的分數比新制下的分數更能反映選手之間平日水平的穩定及一致性的差異,因為經驗豐富的保齡球手都知道,長遠而言打出1個Double的難度一般都高於打出2個甚至3個完全分開的全中,箇中差異在於前者對維持「穩定和一致的發揮」的要求一般比後者要高。而且理想的球道的條件變化一般不大,加上解讀它們的要求一般不高(例如House Shot的Funnel Effect就是如此),因此一般來說保齡球手在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相比於他們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下便沒那麼重要了(即使依然很重要)。
3.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對於那些只打直球也能維持老手級層次的保齡球手來說,要打出5個沒有火雞的全中很可能反而比打出1個火雞更為容易,因為在缺乏迴轉速度及足夠的切入角度下,直球的Pocket一般比其他打法的要小,所以在直球下即使只是1個細節上的失誤(如切入點上1個板位的偏差)已能輕易使全中變補中,因此直球要連續全中的容錯程度要比其他打法的要低(雖然後者比前者更易犯下細節上的失誤)。另一方面,在其他打法下雖然較難迅速找出既適合球手球速及轉速、又適合球道條件的進攻路線,因而減少全中數量,可是只要往後連續大致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及作出相應的微調,即使犯下少量細節上的失誤也有相當機會連續全中,不管這種全中是否由幾乎必然變成有相當的運氣成份。當然,其他打法也有全中數量多但連續性差的情況,但就我所見,一般而言這情況在直球上是明顯得多的。
4. 由於球道條件對直球幾乎完全沒影響(特別是相對於選手很可能犯下的細節上的失誤之下),加上直球幾乎沒有迴轉速度這變數(即使有也應該是微不足道,否則便不是直球),因此直球不但因為變數較少而較易維持穩定和一致的發揮,更不需像其他打法那樣講究臨場應變能力(直球幾乎完全不講究這點)。由於新制只在乎全中的數量而非像舊制般也在乎連續性,因此在水平相當的保齡球手中,打直球的平均分和用其他打法的平均分之間的差距很可能會明顯收窄(兩者都會增加,但前者的增幅明顯比後者高,因為前者比後者有更明顯的缺乏全中連續性的緣故)。在嚴苛的球道下,假如後者一直難以正確解讀球道條件,前者的平均分甚至有可能略高於後者的平均分。
也就是說,假如新制在採用嚴苛的球道的比賽中變得愈來愈普及,選手打直球的誘因便愈來愈大,因此打直球的選手很可能也會愈來愈多。假如新制最終變成這種比賽的主流,打直球的選手變成大多數也不足為奇,當然這不意味着不打直球便很難勝出。以我這個從未達致職業級層次的保齡球手最近在House用直球打出的近期的最高分數9/|X|X|9/|X|9/|X|X|X|X6/及就我所見最近在那個House中在Sport Shot下(因為那次是在打本地賽)用其他打法的職業選手(雖然他的最高分數應該遠不只於此,但是因為我沒看到所以我不知道)的最高分數9/|X|X|X|X|X|X|9/|9/|9/9為例,在舊制下前後者的分數分別為235及246(前者低於後者是因為前者全中的連續性比後者低),而在新制下前後者的分數分別為267及256(前者高於後者是因為前者全中的數量比後者高)。由此可見新舊制之間的轉變不但可能使原本水平較低的保齡球手的分數變得高於水平較高的保齡球手,更可能使直球的分數變得高於其他打法(同上),甚至因而顛倒勝負,因此即使只是偶而出現也不能輕視。這場國際大賽是新舊制之間的差異使賽果由230-245變成213-209而顛倒勝負的實例。
那麼新制會對保齡球圈子有甚麼可能影響?以下假設4種情況:
1. 新制永遠無法在國際大賽中變得一直普及下去—即使這種為求增加保齡球的受歡迎程度從而在奧運上立足而作出的新嘗試失敗了,保齡球圈子至少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教訓,如此一來便更能找出更好的其他方法以達致相同的目的。新制針對的主要是(對於不熟悉保齡球的人來說)「難以計算分數」及「難以理解為何全中的連續性比全中的數量更重要」這2個使保齡球難以變得更受歡迎的障礙。雖然現時主要靠高水平的旁述紓緩這問題,但只是這樣可能並不足夠,因為有為數不少的人是不聽旁述的,因此保齡球圈子或許要想出其他方法配合。不論如何,在作出其他新嘗試前,保齡球圈子仍然能運作如儀,因為舊制雖然有商榷空間,但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2. 新制在各種國際大賽中幾乎完全取代舊制—這除了意味着採用理想的球道(但也不會如House Shot那樣理想)的國際大賽差不多肯定要成為歷史外(否則便難以清晰地突顯選手間細微卻不容忽視的水平差異,甚至不排除造成輕易打出300分的極端情況),也意味着連續全中背後反映的平日水平的穩定和一致性將變得愈來愈不被重視,因為相比之下全中數量背後反映的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長此下去,這將改變保齡球的本質,因為作為技巧型運動的保齡球的技巧都是透過減少變數的數量及影響力來維持穩定一致的發揮。假如臨場應變能力變成決定勝負的最主要因素的話,職業選手的訓練系統也得隨之改變,因為為了讓新制國際大賽的水平不在採用嚴苛的球道的舊制國際大賽之下(否則職業保齡球反而很可能會愈來愈不被重視,因而違背新制的原意),前者很可能會交替使用很多種前所未有地嚴苛的球道,因此職業選手便變得必須不斷在不同的嚴苛的球道下交替訓練以維持其臨場應變能力。最大的問題是,這一切都是假設直球不會成為新制下的主流,否則由於直球比其他打法簡易可控,後者將愈來愈不被保齡球圈子重視,而這將導致職業保齡球的水準明顯下降(否則在舊制下直球也應該是職業保齡球的主流才對),最終使它變得愈來愈不被重視,因而違背新制的原意。
3. 新制和舊制一直被不同國際大賽採用,而大部分人都將它們相提並論—可以預見的是,由於他們有意或無意地無視新舊制之間在分數方面的明顯分別,幾乎只打新制國際大賽的人很可能會因為自己在它們的平均分比幾乎只打舊制的明顯要高(不管是否用新制計算舊制選手分數)而誤以為自己的實力也是高人一等,而後者也很可能因為前者這種錯誤的印象而看不起前者甚或新制(假如前後者的主流分別是直球和其他打法的話,則這兩種打法的優劣之爭也恐怕會愈演愈烈)。長此下去,舊制和新制很大機會會讓職業保齡球分裂為2個愈來愈水火不容的圈子(這現象也曾在CS1.6和CSS這一分為二的職業電競圈子中出現,而當初CSS也是透過改善遊戲引擎來嘗試擴大CS圈子),可是由於大部分人依然將它們相提並論,因此「這2個圈子都愈來愈堅持自己打的才是真正的國際大賽」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畢竟這種爭論的核心在於全中的數量還是連續性更重要(即使雙方都同意兩者都很重要,但他們對此依然有相反的主次之分)。至於這局面有否違背新制的原意便很難說了,不過即使沒有違反,是否值得以如此龐大及難以逆轉的副作用作為代價卻是必需及早解決的關鍵問題。
4. 新制和舊制一直被不同國際大賽採用,而大部分人都將它們視為截然不同的比賽—在理想情況下,新舊制下的2個圈子之間能維持和而不同的局面,因為雙方和外界都明白由於新制強調臨場應變能力高於維持穩定一致的發揮,而舊制則有着相反的主次之分,而且在相同表現上新制的分數一般明顯高於舊制,因此把兩者混為一談只會擾亂視線。假如直球成為新制的主流的話,這將大幅降低新制職業保齡球的門檻,因為直球以外的打法一直都使不少人卻步,而在新制下他們卻不排除最終得以維持只打直球也能輕易過山(200分以上)這水平(雖然這依然絕非易事)。如此一來,直球便不再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國際大賽)的打法,而是一種與其他打法不同卻又在不同制度下(因其他打法依然會是舊制主流)獨當一面的打法。簡而言之,由於新制只重視全中數量而非連續性,只要其比賽都採用嚴苛的球道,它們便對直球更有利;由於舊制重視全中連續性多於數量,不管其比賽採用理想或嚴苛的球道,它們都對其他打法更有利,這樣新舊制下的比賽自然截然不同。
當然,本文只是本人對新制的看法,實際上會變成怎樣是很難說的。畢竟新制雖然已在部分國際大賽上採用一段時間,可是它依然算是新事物。一般來說,整體表現是全中數量高但連續性低的選手有更大誘因打新制比賽,而有着相反表現的則有更大誘因打舊制比賽,但是後者也有故意打新制比賽的理由,畢竟新制有可能取代舊制。假如在數年後新制還能被至少一項國際大賽採用的話,那時新制便應已廣為人知,而新制比賽也應該已有不少選手參與過,到了那個地步再判斷新制的影響也為時未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