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者一般指那些只考慮讓自己得益(至少是利大於弊)而不照顧自身以外的利益的人,他們即使會考慮後者,也是因為要弄清後者如何影響前者,而非真心為了滿足後者。另一方面,助人行為一般指那些實際上能滿足自身以外的利益的行為(至少是利大於弊),不管這些行為怎樣影響自身的利益(或是沒有影響)。
對利己主義者的一般看法是,他們不太可能作出助人行為;反過來說,作出助人行為的人一般不會被視為利己主義者。然而,依據本文對利己主義者和助人行為的理解,這些一般看法卻很可能只是刻板印象。本文將嘗試列舉一些助人行為能滿足利己主義者的情況。
首先,某些助人行為也可以是利己的。即使利己主義者不照顧自身以外的利益,可是也不見得他們會刻意損害那些利益,因此不管是否巧合,以利己為出發點的行為還是有可能幫助他人的。比方說,一些富豪在各地捐款給有需要的組織、團體或地方,縱使這對他們而言(假使他們從利己的角度出發)這本質上其實是為了替自己作宣傳以改善自己的形象及人脈,這些行為本身仍然是助人行為。
其次,即使某些行為會持續損害自身的即時利益,卻能增加對自身的長遠利益的保障程度和得到保障的機會。對利己主義者而言,這些看似利人損己的行為實質上是替自己買保險,目的則為寄望萬一自己深陷險境而難以自救時,曾被自己幫助過的人會反過來幫自己一把。雖然這類保險與一般的保險都不可能給予絕對的保證,但利己主義者也不會僅因如此而不買這些保險,正如我們也不會僅僅因為一般的保險並無絕對保證而不買它們。
當然,如此一來,當這些利己主義者持續作出利人損己的行為時,它們卻顯得充滿計算,因為保險的本質就是透過持續小量犧牲即時的利益來降低難以逆料的險境對自身造成的損害從而增加對長遠的利益的保障(嚴格來說都是其期望值)。正如一般人在買保險時大多會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以保障自身利益,利己主義者作出利人損己的行為時一般也會機關算盡。相反,利他主義者作出的助人行為一般都較少複雜的盤算,因為他們的集中力主要都投放在自身以外的利益,只要它們不會損害自身作出助人行為的可持續性就行。
另一方面,正如一窮二白、危在旦夕、自認意外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不相信保險的人一般會對保險避之則吉(除非他們打算詐領保險金),一個自認沒甚麼能力作出利人損己、一個已身陷險境、一個自認永遠都不需要別人幫忙、或深信人性極端險惡醜陋的利己主義者也是不會作出甚麼利人損己的行為的,除非他們打算用小恩小惠騙取別人大量的同情。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如何用比上述的刻板印象更為可靠的方法以判一個人是否利己主義者?以下為一些啟發法(愈符合以下的條件便愈大機會是利己主義者):
1. 曾作出為數不少的損人利己的行為
2. 幾乎從不作出任何助人行為
3. 幾乎所有助人行為都兼為利己,甚至其利己的程度高於助人的程度
4. 幾乎所有利人損己的行為都顯得充滿計算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這些終歸只是啟發法,我們便不應僅僅依靠它們便作出任何最終的判斷,雖然以此作出初步的判斷倒是合理的(箇中分別在於是否認為判斷可能有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