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一些量變造成質變的例子

        「設使一個湖中有一些魚出現問題。若只有少數的魚出現問題,那應該主要是那些魚自身的問題;若有多數的魚都出現問題,那應該主要是那些湖水出現問題。」即可為「量變造成質變」(廣義,下同)的其中一個表達方式。這是因為問題原來的性質是「魚出現問題」,可是隨着愈來愈多的魚出現問題,它卻慢慢由魚自身的問題變成湖水的問題,因此這也算是「量變造成質變」。在日常生活上,我們也不難找到類近「量變造成質變」的現象:

         設使我們發現有些小學生患上焦慮症。若這只是偶爾才出現數個零星個案,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小學生自身或其身處的個別環境的問題,如他們的家庭出現問題或他們是校園欺凌受害者等;若一個城市有3成小學生患上焦慮症,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整個教育政策及生態長久的問題,如求分不求學兼拔苗助長的教學和考試制度及金錢掛帥的教育產業鏈等。若是前者的話,可以透過社工介入及學校支援(如就校園欺凌作出跟進),僅僅如此便作出教育改革的話則輕則小題大做、重則朝令夕改;若是後者的話,作出教育改革恐怕必不可少,若政府還只是教導教師和家長如何支援有需要的學生的話則輕則治標不治本、重則只是轉移視線甚至推卸責任。因此我們務必留意「量變造成質變」有否出現,否則難免藥石亂投。

         設使有愈來愈多高中及大學生投訴,說愈來愈多大學學位都被鄰近龐大地區頂尖的學生搶佔,使前者的出路愈來愈窄,這樣下去的話年輕人將對未來失去信心。這時有些人走出來說:「大學學位被『搶佔』是因為別人的學業成績比你們好,因此這根本只是你們自己懶惰。人家是學生你們又是學生,為甚麼你們就不能像人家那麼用功讀書?」。若後者的用意是針對某個個別的學生以勉勵他變得更為勤奮及上進,則他還有一點可能戰勝那些頂尖的學生的:可是若後者的用意是希望整代年青人都變得像那些頂尖的學生一樣能幹,這恐怕是近乎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假若這竟然能實現的話,要麼意味着本地的教育制度和生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麼意味着整代年青人都比鄰近龐大地區的學生更加發奮圖強,否則鄰近龐大地區的學生一旦也變得更加發奮圖強的話,他們的整體水平便會像本地的學生般提升。由於這裏的競爭力是相對的,即使前後者結合的對外整體競爭力有所提升,他們對內的競爭力差異還是沒甚麼變化。也就是說,鄰近龐大地區頂尖的學生的競爭力依然和本地頂尖的的差不多,可是前者的數量卻比後者多得多,本地其他學生要進入大學的話,除了要和後者競爭,也要和前者競爭。除非本地幾乎所有學生的水平都是差不多達到頂尖水平—而這是近乎不可能的—否則本地大部分的學生都幾乎不可能戰勝鄰近龐大地區頂尖的學生。因此,在這情況下,我們應反思「為甚麼學生必需入讀大學」、「為甚麼這個社會需要那麼多大學生」、「大學是為了甚麼才存在的」這些更根本的問題,從而盡量達致各方理性討論下的共識。

         設使某城市的出生率偏低,某些人覺得年輕一代應該盡傳宗接代的責任。若前者是針對個別的年輕人或新生家庭,則可在考慮後者的經濟狀況、對自身及社會的未來的信心、及各持份者有關傳宗接代有多重要的想法等關鍵因素後再作出針對性的支援及遊說;若前者是針對普遍年輕人的話,則應先思考一般而言對提高出生率有利及不利的因素,如稅制、人均居住面積、學費、學業上的競爭、樓價、租金、工資、工時、消費物價指數、工資增幅與通帳的比率、人均負債比率、社會流動性、外傭政策、供養父母的負擔……等社會層面的因素。事實上,隨着社會的發展,兒童的應有權益愈來愈受到社會重視,因此撫養子女的成本也隨之增加。為了應付新挑戰,很多新生父母都要認真學習如何好好的撫養子女才能勝任新崗位。另一方面,雖然社會也開始重視對新生父母乃至祖父母的支援(因有不少孩子是由祖父母而非父母撫養的),但在雙親皆為全職人士為主流的年代,要持續滿足子女的物質和心靈需要還是普遍存在的難題,因為新生父母一般都持續面對着責任沉重但資源短缺的情況。

       以上例子旨在展示「量變造成質變」這現象至少有些時候不容忽視的,否則我們很容易會得出不合理的想法而不自知。隨着問題的量的改變,問題性質也可能跟着改變,我們也可能因而需要用上不同的角度看待及解決問題,因此看問題時我們既要重質又要重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